导语
2023年7月,女生杨某仅凭臆测指控男生肖某某性骚扰,引爆网络暴力,校方仓促记过。两年后(2025年7月),法院终还肖某某清白,然而武大官方拒绝回应。
污名未除,处分犹在。一纸诬告,撕裂了何止一人名誉?
教员曾经教导我们,要“分清敌友”。
那么,从这个案件延伸而出,谁是敌(施害者),谁是友(受害者)?
有人说,这起诬告案中,女生无成本诬告男生,男生无罪却需要承担网络暴力、爷爷含恨离世的痛苦。
因此女性群体是“敌”,男性群体是“友”。
此言差矣!不要被性别对立的言论带偏了!
🔪 谁是真凶?
真凶不分公母,真凶只有两类毒流:
一类是滥用公共资源,煽动网络私刑,肆意「开盒」践踏他人尊严的始作俑者。
这类“人”可以是母的,也可以是公的。
相关链接:黄谣案
2020年7月,杭州女子吴妍取快递被便利店店主郎某偷拍视频并造谣“少妇出轨快递小哥”,郎某和何某被行政拘留,后吴妍提起刑事自诉。
2021年4月,两人因诽谤罪被判有期徒刑1年,缓刑2年。
此类杨景媛之辈,专挑公众神经最敏感的地方扎,点燃怒火,坐看普通人被“公开处刑”。
流量?他们吃得满嘴流油!其心可诛!
另一类是明知事件对错,却又恶意搅混水、带节奏的人。
真相是啥?不重要!审判的快感才上头。
他们手里的键盘,早就磨成了杀人不见血的刀。
每一个跟风踩的、转发的、点火的,皆是递刀子的帮凶。其行可鄙!
而当诬告成为低成本武器,网络便是无主之地,人人皆可成猎物,也皆可成暴徒。
😭 谁是受害者?
可怜的受害者,亦包括两类人:
一类是所有的潜在猎物,包括屏幕前的你。
今天肖某某挠痒被网暴,明天你发个朋友圈、地铁上打个哈欠,会不会也被截图“赛博升堂”?
诬告成本低得像白菜价,清白反而成了奢侈品!就问你怕不怕?
可别觉得只有男生会遭罪,女生同样躲不过。
相关链接:粉色头发女孩案
2022年7月,杭州女孩郑灵华仅因染粉色头发就被网暴,遭大量恶意评论,她与抑郁症抗争半年多后,于2023年2月(大年初二)去世。
在猎巫狂欢中,你我的平静生活,脆弱如纸。
下一个被“误伤”的,又会是谁?!
另一类受害者,是真正遭受侵害的人(以女性为主)。
“狼来了”喊多了,真狼吃人的时候,喊破喉咙也没人信了。
被偷拍骚扰的女性,或将面临更刺耳的质疑:“又是诬告吧?”
当信任被透支,最需要援助的呼救,反而成了最容易被忽略的杂音。
谁还分得清谁是真的苦主?
🚫 破对立,要正义
还在沉迷于男女互撕?岂不正中搅屎棍的下怀!
我们要锤爆的,从来不是异性,而是那套「“小作文”定生死、网暴即正义」的狗屁逻辑!
真正的敌人,从不是“男人”或“女人”,而是所有破坏规则、消费苦难、践踏善意的毒瘤。
俗话说,“不破不立。”
唯有戳破性别对立的泡沫,让制度长出牙齿,让理性回归舆论场,我们才能让无辜者不被网暴,让受害者敢于发声。
别再让性别对立,偷走了我们对正义的追求。
发表您的看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