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图
结婚还是不结婚?这是一个问题……

【小美满-卡片】

之前我曾写过恋爱观,那是对个人情感的小小剖白。

今天这篇,写的是「婚育观」,写给我自己,也写给这个时代。

这年头,“婚姻”、“生育”变成了公共舆论场里最容易引发性别对立的火药桶。

所以,我想在这里,认真、平静、真诚讲讲:

作为一个00后男大,我是怎么看待婚姻与生育这件事的。

图源:Unsplash

历历来时路

在开始谈我自己的婚育观之前,我想先带大家回顾一下,从封建礼教到数字时代,中国婚恋观的变迁。

古代:家族本位

#包办婚姻 #门第财产 #女性物化

婚姻完全服从家族利益,遵循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,核心目的是传宗接代与维系社会地位。女性沦为附属品,价值局限于生育和家务。门当户对与经济交换(聘礼/嫁妆)构成婚姻基础,个体情感需求被彻底忽视。

图源:《长相思》

近代:自由启蒙

#城市变革 #离婚合法化

新文化运动催生婚姻自由理念,知识分子群体率先反对包办婚姻,推动离婚/再婚自由合法化。但变革集中于城市,农村仍延续传统模式,呈现明显的城乡二元分化。

1935年上海的集体婚礼。(图源:澎湃新闻)

改革开放前:生存策略

#政治主导 #有限自主

政治身份与经济条件成为婚恋核心制约,尤其农村女性通过婚姻获取生存资源。虽提倡婚姻自主,但实际选择空间仍受阶级成分、物资配给等制度性限制。

70后:责任本位

#传统守序 #保守伦理

视婚姻为人生必修课,强调家庭责任与社会认可。高度遵从父母意见,重视贞操观念与婚姻忠诚,排斥非传统形式(试婚/闪婚)。生育观传统但受经济压力制约,形成责任意识与现实妥协的矛盾体。

80后:情感转向

#事业平衡 #伦理松动

首代强调“爱情基础”的群体,追求婚姻自主与情感质量。对婚前同居持开放态度,尝试协调事业与家庭关系。传统生育观松动,离婚率上升反映对婚姻瑕疵容忍度降低。

90后:多元迟婚

#延迟婚姻 #成本焦虑

互联网催生高度开放的价值观:接纳LGBTQ+群体、试婚/裸婚等非传统形式。婚龄显著推迟,“懒婚/恐婚”现象凸显经济压力(车房彩礼)。追求情感契合,却因成本困境陷入“向往自由但被动单身”的悖论。

图源:小鸡词典

00后:解构重生

#解构传统 #情感个人主义 #个体觉醒

在算法茧房中形成认知分裂:理论上崇尚婚姻崇高性,行为上实践“快餐式恋爱”。传统贞操观与个人主义激烈碰撞,“闪婚、丁克”等人群进一步扩大。同时,“晚婚/不婚”思潮合流,将婚姻重新定义为“人生可选项”,终极目标指向自我实现。

图源:《花束般的恋爱》

从60后的“抗风险共同体”,到90后的“情感充电站”,再到00后的“自我实现平台”,婚姻制度正在从“必需品”转化为“艺术品”。

婚恋观的变迁史,是一部从工具到主体、回归情感价值、女性平权的觉醒史斗争史,也是中国社会从集体生存向个体存在的价值跃迁。

不过,当下也应警惕个人主义无限扩张带来的责任内核消解,以及经济压力下的选择扭曲。

对婚姻而言,最理想的未来,或许是在个体自由与关系责任间找到新平衡。既不重蹈“家族绑架”的覆辙,也不堕入原子化深渊。

公元2025年,新婚姻法

其实“新婚姻法”这个词并不准确。更准确的条款,其实是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,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的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〉婚姻家庭编的解释(一)》,自2024年2月1日起施行的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》(以下简称《规定》),和自2025年2月1日起施行的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〉婚姻家庭编的解释(二)》等。

婚姻与恋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,就是它必须直面经济问题。恋爱可以纯粹,但婚姻绕不开现实,尤其是财产。

以上提及的法典和解释,重点几乎都落在财产权上,尤其是涉及离婚诉讼中的财产分割。

说白了,法律关心的不是你们爱不爱,而是钱归谁、债归谁。

离婚的两种方式

彩礼 & 嫁妆

根据人民司法杂志社对于《规定》的解读,民法典:

  • 强调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
  • 明确彩礼与恋爱期间一般赠与的区别
  • 明确涉彩礼纠纷的诉讼主体
  • 完善彩礼返还规则
  • 健全嫁妆处理规则
  • 确立共同生活认定规则
  • 厘清双方过错认定思路

房产

根据B站UP主柴知道(BV1py411i7RJ)的总结,房产问题可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点:

  • 一方婚前全款购房,归购房方所有。

  • 婚后共同还贷,婚前支付部分仍属个人,婚后部分(共同财产)合理分割。

  • 父母资助购房,可以按下面这张图匹配情况。

    来源:《婚房到底归谁的?婚前婚后买、写不写名字,有什么影响?【柴知道:人生大题】》
  • 房产证加名,婚前全款房加名视为赠与,成为共同财产。

图源:搜狐新闻

离婚冷静期

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七条 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,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,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。

前款规定期限届满后三十日内,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;未申请的,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。

“冷静期”只适用于夫妻双方自愿的协议离婚,对于有家暴情形的,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,诉讼离婚并没有“冷静期”的规定。

图源:pikisuperstar@freepik

以上便是我搜集到的有关“新婚姻法”的大致内容,接下来,我想围绕这些新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。

第一,关于新法的自由裁量权——

新法赋予法官较高的自由裁量权,因此有人质疑它不够完备,容易导致“同案不同判”的现象。

恕我不能同意这种质疑。

新法适用于整个中国大陆,具有全国性的价值引导作用。

但我国幅员辽阔,从江南水乡到西北牧区,风土人情与经济水平千差万别,若强行 “一刀切” ,反而背离实质公平。

未来,完全可以根据新法精神,由地方制定相应的配套性法规,或者由法官结合个案具体情况作出裁判。

图源:360百科

退一步讲,即便是在同一个地区内,难道就真的存在“同案”吗?

托尔斯泰说,“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,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”。双方的两个家庭,从初识到结婚再到离婚,所经历的家长里短、经济往来、恩恩怨怨,又该如何量化?若不能量化,又怎能说是“同案”?

“清官难断家务事”是亘古真理。法律给法官一定裁量权,反而是尊重现实的灵活处理。

图源:互联网

第二,关于「彩礼」和「嫁妆」——我对这两个父权制名词感到生理不适。

彩礼从来不是祝福,而是男方家庭对子宫的标价;嫁妆也非馈赠,而是女方家庭找回“女儿人质”的赎金。

这套精密的剥削机制,藏着令人齿冷的链条。

贫寒的父母为凑足嫁妆债台高筑,新娘却因“廉价”在夫家沦为二等仆人。

嫁妆箱塞满的绫罗绸缎,反而成了取代新娘自身价值的符号。

更可悲的是,双方父母通过财物角逐,把新婚夫妇变成提线木偶:岳父母增加嫁妆份额维系话语权,公婆克扣彩礼巩固控制权。

作为一个00后,同时作为霉霉的铁杆粉丝,我想,是时候喊出那句“Fuck the Patriarchy”了。我还想在后面补充一句,“Build Our Treasury”。

霉霉新加坡演唱会。来源:Fishergogogo@B站

与其交换「彩礼 / 嫁妆」,不如共筹「结婚准备金」,由两个家庭为一个新家庭提供经济支持。

至于给多少、以什么形式给、在谁名下,这些都应是两个人、两个家庭事先商量好的。

倘若连启动资金都谈不拢,那这段姻缘或许本就该止步于民政局的台阶前。

第三,关于「离婚冷静期」——

有人认为“结婚不需冷静,而离婚反要设卡,宽进严出,不合理”,我仍持相反意见。

事实上,婚姻本就自带漫长的冷静期。

从初遇时的心动到见家长时的忐忑,从同居暴露的生活习惯到筹备婚礼引发的价值观碰撞,多少人早已在数载春秋里见证“磨合”的力量。

法律从不负责保鲜爱情,但必须守护解体后残存的文明。

图源:长沙晚报

结不结婚、生不生娃?答:拒绝异化

说了这么多,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问题:我到底要不要结婚、生娃呢?

其实,答案早就藏在文章开头的背景音乐《小美满》里:“不去想,不必想,不用急急忙忙说一个答案。”

我确实憧憬婚姻。但这个婚姻,不是房本加名的婚姻,不是为爸妈交差的婚姻,更不是“该结了”的婚姻。

图源:小头仔(964917828)@小红书

这个婚姻,是爱情本身的婚姻,是细水长流、万物可爱的婚姻。

“小狗在叫 / 树叶会笑 / 风声在呢喃;一觉醒来,床单洒满阳光的温暖。”这是我对婚姻的美好幻想。

但毕竟爱情是奢侈品,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遇到那个“我非他/她不可”的灵魂伴侣。如果没有遇到那个Ta,我就不会为了满足世俗的眼光或者某些“人到几岁就该结婚”的声音而结婚。

我并非不怕孤独,但我更害怕和错的人在一起更孤独。

在当今时代,除了结婚,我们还有太多值得去追求的东西。不结婚也可以很好。

我们可以专注于事业,去爬想爬的山、看想看的海;我们可以沉浸在自己的兴趣爱好里,去学摄影、学乐器、写作、跑马拉松,去培养那些让我们发光的事情;我们可以为自己努力存钱,买下喜欢的房子,布置喜欢的家;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社交圈子里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,享受独处的安静,也享受聚会的热闹。

人生不该被婚姻定义。人生不是工厂流水线,不需要标准件。

“拒绝异化”不是口号,而是我对自己的交代。

图源:Unsplash

至于新生命的邀请函,我视之为人类最郑重的契约。在我看来,生孩子不是两个人的事情,而是两个家庭,甚至是三代人牵扯在一起的复杂命题。

“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”听起来简单,做起来却太难。

从怀孕开始,对女性而言,是对身体和心理的巨大挑战。十月怀胎不仅仅是身体的疲惫和不适,还有随之而来的职业中断、身份转变、情绪波动,甚至可能面临外界的不理解和指责。分娩之痛,旁人更是难以感同身受。

图源:Unsplash

孩子出生以后,真正的“战争”才刚刚开始:如何抚养,如何教育,如何在工作和家庭之间寻找平衡?这一切都需要智慧、耐心,还有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投入。

我不愿意简单地复制父母对我的教育模式。但问题是:我也没有百分百的把握,知道到底什么才是“真正正确”的教育方式。是该内卷,还是该快乐教育?是该顺应体制,还是该逆流而上?

图源:互联网

更现实一点的问题:我有没有能力,带着一个新生命走向更好的人生?我有没有资源,给孩子一个更宽阔的起跑线?

如果答案是“不确定”,那我宁愿不要仓促地下这个决定。

每个孩子都是借由父母降临人间的独立星球。与其说我要不要生孩子,不如说我要不要对一个全新的生命负起百分百的责任。这是一个比“想不想要孩子”更沉重的问题。

当然,无论最后的答案是生还是不生,最重要的,始终是“尊重彼此的意愿,理解对方的顾虑,平等沟通,拒绝盲从。

不要为了讨好父母而生,不要为了对抗父母而不生,不要为了“传宗接代”的荒诞逻辑而生,更不要为了“摆脱孤独”而把责任加在一个还没来到世界上的孩子身上。

说到底,无论结婚还是生娃,问题的答案都不该是“异化”的产物,而是自我选择的结果,是自我实现的一部分。

婚育,终究只是千万条通往自我实现的路径之一。人应当是自己生命的雕塑家,而非社会模具的石膏浆。

我要的不是别人嘴里的“合适”,我要的,是我自己的“舒服”。“今天就是明天最好的陪伴;笑就好,哭也好,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陪伴。”

图源:Unsplash

行文至此,
愿你做的每一个决定,都不是因为别人催促,而是因为你真的愿意;
愿你拥有一段不用委屈自己的感情,或者让自己骄傲的独处;
愿你的人生,永远自由且热烈。

全文完。

本文收录于 意识之间 (5/25)
上一篇
相信我们永远有下次
下一篇
凌晨四点,海棠花未眠
本文收录于 爱是生活的杜康 (3/12)
上一篇
相信我们永远有下次
下一篇
凌晨四点,海棠花未眠

本文为博主原创。转载请注明: lzc的小站 专栏 意识之间 爱是生活的杜康 结婚还是不结婚?这是一个问题……原创声明举报

发表您的看法

加载失败,请刷新页面。若该问题持续出现,则可能是评论区被禁用。